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188-588

TEL:029-88643194 FAX:029-88611928

代替电接点压力表的仪器

本文章主要介绍了:代替电接点压力表的仪器,汽车 加氟压力表读法,阿里斯顿壁挂炉压力表,代替电接点压力表的仪器等信息

◆带活塞行程显示功能,满行程报警提示;过流、过压及误操作均有保护功能
◆发生压力快速、稳定、无超调,符合相关压力仪表检定规程
◆手动、自动、手动阶跃、自动阶跃、开关测量、计算机控制
◆具有自动控制与手动微调相结合的功能,利于精密压力表的检定
◆计算机自动进行数据采集、计算、保存、生成检定结果并打印证书及报告
◆主机、模块可拆卸,方便送检
使用环境:
温度:0~50℃
相对湿度:<95%;气压:86~106kPa
供电电源:交流220V供电
技术指标:
◆造压范围:(0~70)MPa(0~100)MPa订做
◆工作介质:油或蒸馏水
(代替电接点压力表的仪器)

耐震压力表是表壳内有灌充液的机械指针式压力表,或者于表壳内有灌充液并带阻尼器的机械指针(或回转标度盘)式压力表,由导压系统(包括接头、弹簧管、限流螺钉等)、齿轮传动机构、示数装置(指针与度盘)和外壳(包括表壳、表盖、表玻璃等)所组成。
耐震压力表
Vibrationproofpressuregauge
石油、化工、冶金
0.25kg(Y-50)
表壳内装有带阻尼元件和灌冲液的压力表即是耐震压力表,它属于直接指示式压力表,具有了抗震功能。耐震压力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对瞬时冲击的流体压力和介质有剧烈脉动的压力测量适用性。粘性阻尼液中含有传动指示机构,从而使机械振动对耐震压力表进行压力测试时产生的振动干扰被极大地削弱了。耐震压力表的结构为全密封性,使其完全能够在粉尘、水下以及高湿度等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正常工作,耐震压力表的特点是防“堵”,对泥浆、水泥等易凝固以及易结晶、高粘度的介质均可进行测量。耐震压力表的组成结构包括了指示机构、弹性元件、阻尼器以及胶囊隔膜等。
(代替电接点压力表的仪器)

YPF-100B-FYPF-100BYPF-100B-F不锈钢膜盒压力表根据普通膜盒压力表的结构原理而研制的具有耐腐蚀的微压测量仪表。导压系统及外壳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耐震压力表是在普通压力表的基础上,表壳为全密闭型结构,内部填充阻尼液(一般为甘油或者硅油)并加装缓冲机构,减轻环境剧烈振动及介质脉冲对仪表示值的影响,耐震型压力表指示稳定清晰。广泛应用于液压机械、石油、化工、冶金、矿山机械、电力设备等部门,测量对铜和铜合金无腐蚀性介质的压力。
耐震电接点压力表产品具有结构设计新颖,电触点接触可靠,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该系列主要产品有:耐震电接点压力表、耐震电接点真空压力表、耐震光电电接点压力表、隔膜耐震电接点压力表等。本文介绍耐震电接点压力表型号规格命名规则,精度等级选用,接线控制原理图等资料.
(代替电接点压力表的仪器)

FESTO压力表费斯托festo压力表使用注意事项:
1、仪表必须垂直:安装时应使用17mm扳手旋紧,不应强扭表壳;运输时应避免碰撞;
2、仪表使用宜在周围环境温度为-25~55℃;
3、使用工作环境振动频率<25HZ,振幅不大于1mm;
4、使用中因环境温度过高,仪表指示值不回零位或出现示值超差,可将表壳上部密封橡胶塞剪开,使仪表内腔与大气相通即可;
5、仪表使用范围,应在上限的1/3~2/3之间;
6、在测量腐蚀性介质、可能结晶的介质、粘度较大的介质应加隔离装置;
7、仪表应经常进行检定(至少每三个月一次),如发现故障应及时修理;
(代替电接点压力表的仪器)

压力类仪表是常见的计量器具,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它能直观地显示出各个工序环节的压力变化,洞察产品或介质流程中的条件形成,监视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动向,并通过自动连锁或传感装置,构筑了一道迅速可靠的安全保障,为防范事故、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作安全的"眼睛"。属于强检的压力表一般检定周期为半年。
压力表的强制检定范围:
1、锅炉主气缸和给水压力部位的测量
2、固定式空压机风仓及总管压力的测量
3、发电机、汽轮机油压及机车压力的测量
4、医用高压灭菌器、高压锅压力的测量
5、带报警装置压力的测量
(代替电接点压力表的仪器)

(代替电接点压力表的仪器)

了解更多关于:矿用压力表,压力表BAR PSI,汽车冷却系统压力表,压力表怎样校验,排气压力表,病人吸氧压力表要开到多少,油泵压力表压力与力换算,压力表阀门,134a汽车空调压力表图,医用氧气压力表正常值,特种设备 压力表,精密压力表标准装置技术报告,泰科压力表天津,山东长城自动化压力表,锅炉冲洗压力表弯管视频,压力表阀选型,压力表1.5级 1.6级,压力表检测标准,老款电接点压力表,煤气压力表没动怎么办
本文摘自:http://www.oen1718.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